我是怎麼和 AI 相處的?EP 1.關於 AI 協作的重新思考
最一開始分享的初衷是希望在這資訊充沛的時代,我們都能不要被焦慮情緒綁架,所以這篇電子報也重新精煉了研討會的分享內容,依舊期待每個分享都能為朋友們都能帶來一點正面的影響🌼
嗨,大家!
研討會之後,收到了許多溫暖的回饋與響應,真的很感激來聽我說說話的大家,對我來說,這場分享獲得的比付出的還要多。
在 AI 浪潮席捲而來的今天,我內心依舊時常充滿了焦慮,但幸運的是,這份焦慮在理解 AI 的過程中,慢慢轉化成了一種探索的動力。選擇分享的初衷是希望在這資訊充沛的時代,我們都能不要被焦慮情緒綁架,所以,我想分享這段從困惑、懷疑到重新定位,並著手打造自己與 AI 協作系統的旅程,期待能為讀到這篇文章的朋友,帶來一些正面的影響🌼也希望能幫助與我一樣的朋友,將 AI 焦慮,轉化為前進的實質助益。
若有其他想法也歡迎回信給我,或是來 Threads 找 33 聊聊天,期待你的分享:)🌼
Threads ID : 33.shan.design
初探 AI:從驚艷、疑惑到自我懷疑
一開始接觸 AI,我是驚艷的,無論是我們常見的生圖,甚至進一步到:模擬燈光效果、生成風格九宮格,AI 都能快速給出看似不錯的方案,但興奮過後,我很快覺得自己碰到了天花板:我的認知邊界。
「AI好像很強,可以幫我分析、解決問題,但...然後呢?」
「如果我的想法不夠多,AI是不是也幫不了我?」
這讓我突然想到,前陣子觀看線上課程時,我最不能習慣的事情其實是:沒有 AI 幫我摘要作筆記了!
這一刻我有種強烈的既視感,就像在看以前的谷阿莫「五分鐘說電影」,快速、高效、精簡,但事實是我都在讀取別人的價值觀與理解,而精簡摘要這件事情從人為進化到了機器。
身為室內設計師,這不是我所期待的結果,也讓我產生一種相對剝奪感…如果連創作都失去了,那身為室內設計師的我價值是什麼?資訊整合者?但那是我本來就在做的事啊?
試著重新定義我與 AI 的關係
後來我試著回頭重新定義我跟 AI 之間的關係與協作,在困惑中,我意識到 AI 沒有改變我本就不擅長的事,而事實是為了跟他更好的協作,我反而增加了很多我的行業中從來不理解的技能。
這也讓我開始反省協作的意義是什麼?身為室內設計師,我的專長是設計、整合。我不會抹牆壁,所以我會請專業的廠商來做,而我跟協力廠商之間因為互補,彼此獲得了一次的技能放大。
那我跟 AI 之間,也可以這樣嗎?也因為這個疑惑,我重新回頭拆解什麼是 AI。
我試著重新定義自己為「甲方」,而 AI 成為我的協力廠商,那個不會通靈的「乙方」。
我的工作,變成了如何把我的需求、思維、甚至混沌未明的想法,清晰地表達出來,如同我總是會明確的告訴油漆師傅油漆色號,而不是單純描述:「我要五彩斑斕的黑」。
回頭想想我們平時在工地是怎麼跟廠商協力的?
給出更清晰的任務,而不是模糊不清的指令。
學會去驗證 AI 的邏輯,而不是全盤接收。
把AI的建議當作思考的起點,而不是最終的答案。
而 AI 作為乙方,它的職責就是「同理」我:扮演我、協助我、釐清我、重述我。
建立協作框架:原則、層次與系統
知道了這層新的甲乙方關係,接下來就是要建立協作的正確方式。
我重新回頭理解 AI ( LLM ) 是什麼、他的行為模式及注意事項,為自己和 AI 之間的協作開始重新制定規則,並參考了「自駕車分級」,將協作關係分為五個層次(L1-L5),這有助於我更清晰地定位自己在不同情境下的角色。
還有最重要的:觀察自己不擅長的事情是什麼,把他試著交給 AI 處理。
我不是一個擅長整理資料的人,我腦子裡的思考碎片其實很零散,只是我以前都會寫一大堆的便利貼貼在桌子上,最後還因為寫太多開始放推…
為了試著跟 AI 對接,我後來選擇了本地化的筆記軟體(Obsidian)來承載我的思緒,因為它能建立知識間的關聯,更重要的是,他每一篇檔案都是獨立的,我可以隨時餵養給每一種 AI!(包括:ChatGPT / Gemini / Claude …)
我的方式其實非常簡單:
無腦建立筆記:我把零散的想法、筆記都丟進去,沒有任何分類。
AI 自動化關聯與輔助: 我讓 AI 掃描所有筆記,自動找出關聯並建立連結。
AI 整理與完善:我讓 AI 幫我整理、分析,並完善筆記。
分析與尋找脈絡:我讓 AI 從我零散的思考中,梳理我的邏輯脈絡。
結果讓我感到興奮,我的筆記竟然可以有系統地被重新歸納與整理了。
目前的我還正在往記憶體系擴張的路上,很期待越來越完善與成熟時,能跟你們分享!
擁抱混亂
AI 問世之後,大家都說這時代已經不缺想法、靈感,如同當日研討會邵老師曾說:「當 AI 開始抹平設計界,設計師還剩什麼?」
AI 問世之後我都在尋找這個答案,至今我還沒有標準答案。
但是要問現在我對於所謂技能放大器的定義是什麼?我會說:會先取決於,你對於一件事情的專業與理解程度在哪裡?沒有足夠的知識底蘊,你無法判別他給你的內容是好還是壞,因此體驗生活、繼續在自己的專業裡累積,我依舊認為是很重要的事情。
AI 可以協助你思考,但沒辦法代替你思考,就算是想像力,你不會去想像你不認識的東西,也就是我們所謂的認知邊界,所以我相信累積個人資料是重要的,因為那可以讓我不被演算法所淹沒;我相信保存靈感是很重要的,因為我可以隨時擴散與連結。
AI 時代,他會越來越聰明、善於理解你,與其害怕被他取代,我更期待自己會開始懂得用自己的方式、內容去駕馭他,從而創造一個關於自己的全新生命體。
建構你的思想宇宙,你的思考碎片,就是最珍貴的原料。
所以如果說有什麼不會被取代跟整合,我覺得是「累積自己的資料」。
賈伯斯曾說:「你無法預先把點點滴滴串連起來。」
在AI時代,我對這句話有了新的註解:我們不用自己串連,AI非常擅長梳理這一切。
如一直提倡的
有時間就學習,沒時間就躺平,AI 終究要開始簡單化,因為這樣他才能開始大眾化。
正所謂「有時間研發的人,沒有目的;有目的的人,沒有時間。」
這只是一個開端,如果你沒有時間,甚至感到無所適從,不如試著先開始累積關於自己的資料與靈感碎片吧,我相信在這時代做自己才是最重要的。
關於是不是要舉辦一些活動
這陣子跟朋友們在聊天,大家有討論到很多人想跨入AI,但是不知道怎麼開始,我們有在猶豫要不要舉辦一些 小白輔助大會/讀書會/工作坊 之類的來協助大家。
所以想調查一下大家的情況,若有興趣的朋友,有空可以幫我填寫一下問卷:https://docs.google.com/forms/d/e/1FAIpQLScYJJUi8na6015cf_bDVsKZgIAXyvphuiWW0cGYLFEDL4wwXQ/viewform
但是不一定會舉辦,我們會視問卷結果決定跟設計相關的內容。
(有在想小白輔助大會是不是讓大家帶著問題前來,但是坦白說我覺得自己離小白有一點距離,所以也想聽聽大家的想法)
如果你想找 33 ,在 Line 官方帳號裡可以找到 33 所有的訊息:@362scizy
我是 33.Shan,我們下封信見🌼
謝謝你們看到這裡,演算法常常將我淹沒,若你願意收到我的消息,記得訂閱我:)
最重要的是不盲目追求!~
有需要用的再開始研究都還來得及,能提高效率的工具才是好工具!